2019年下半年《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解析-3

报名入口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2020-06-18

简答题

2019年下半年《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解析-3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9题20分,第20题20分,第21题25分,共65分)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9-21题。

5.jpg

夫②君子之行,静③以④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⑤无以⑥明⑦,非宁静无以致远⑧。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⑨,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⑩则不能励精⑪,险躁⑫则不能治性⑬。年与时驰⑭,意与日去⑮,遂成枯落⑯,多不接世⑰,悲守穷庐⑱,将复何及⑲!

注释:①选自《诸葛亮集》卷一(中华书局2009年版)。诫,告诫、劝勉。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②〔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③〔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④〔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⑤〔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⑥〔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⑦〔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⑧〔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⑨〔广才〕增长才干。⑩〔淫(yín)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⑪〔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⑫〔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⑬〔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⑭〔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⑮〔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⑯〔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⑰〔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⑱〔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⑲〔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19.从“大量的语文实践体会,把握运用语言的规律”或“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的角度,写出你对《诫子书》教学的认识,不少于200字。(20分)

20.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0分)

21.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方案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25分)

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有疑问、当地政策不了解,点击立即报考咨询》》

点击查看答案19.【参考答案】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是一篇勉学劝善的优秀之作。文虽短,意却长,体现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的主旨,告诫儿子切忌荒唐险躁。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和把握文章理解文意,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力量。因此我会给学生创造有关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等多种朗读方式,指导学生从文章中探究精神要义。另外,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词语难于理解的问题,所以除了通过朗读法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外,还要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尝试翻译文章,学习文言知识,丰富语言积累,从而提升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0.【参考答案】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积累文言知识。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理解“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重要词语含义。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章传达出的“淡泊宁静”的深刻人生理念,感受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2)确立依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目标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展开,因此我确立了三维教学目标。 ①依据《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要重视阅读,给学生提供朗读机会,由此来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阅读感受。在翻译过程中,整体把握文章,积累文言知识。由此我设立了我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②根据课文所在单元可知,本单元课文主要诠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这样一篇关于修身养德的教子篇,既要从中学习到深刻的人生道理还要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教诲与期盼。基于此我确立了我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的目标。 ③本文的内容特点: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章中含有一些古今异义、重要虚词、固定句式以及特殊句式。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需体现这些文言知识,在理解文章大意上存在一定的难度,针对不理解的地方老师要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从而理解文章含义以及作者在提出观点后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去论证的,理清文章脉络。由此,我确定了我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④学生的学习水平:本篇文章虽是一篇文言文,但是学生对于诸葛亮是有一定了解的,另外也积累了一些学习方法。所以在重视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对于学生掌握课文是比较容易的。因此,我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选择朗读法。 21.【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理解文章传达出的“淡泊宁静”的深刻人生理念,感受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采用谈话法导入新课,提问学生对于诸葛亮的认识,从而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析文题 齐读文章标题并翻译,讲解“书”的含义。 明确:告诫儿子的书信;文体名,先秦时“书”为书信的总名,臣下向国君进言陈词,亲朋之间来往的信件,都称为“书”。 2.知作者 (1)提问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及注释介绍诸葛亮。 (2)PPT呈现有关诸葛亮的人物介绍,讲解本文的创作背景。 3.读文章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错字音。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明确文章停顿、重音、节奏等。 三、深入研读 1.请同学们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尝试翻译课文,翻译的过程中圈画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2.教师针对学生不理解之处,讲解课文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 明确:虚词“之”“以”的用法,以及固定句式“无以……”等文言知识。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告诫儿子成才需要具备的条件有哪些?找出文中对应原句仔细体会。 明确:淡泊、立志、惜时。 4.自由朗读“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体会句式特点。 明确:双重否定句,突出强调,体现重要性。 5.思考:从全文看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对后代的期望。 6.学习完本文找出你最喜欢的两句话,说说喜欢的理由。 明确:让学生从音韵的角度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美。 四、拓展延伸 小组讨论:诸葛亮的儿子在看到《诫子书》后会有怎样的感受? 明确: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的殷切期盼,自己定不辱父命。 角色切换,给诸葛亮写一封300字左右的回信。 五、小结作业 教师总结本课教学内容,提问学生收获 布置作业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我的题库在线题库
近期直播
联系方式

预报名

咨询

课程

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