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初中)》模拟试卷二(3)

报名入口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2020-08-19

简答题

《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初中)》模拟试卷二(3)

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有疑问、当地政策不了解,点击立即报考咨询》》

(一)阅读八年级课文《海燕》的两个教学环节,完成16题。

环节一:多层诵读

(1)播放录音听读。

学生凝神静听,用概括性语言说说听后的感受或描述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2)分组合作研读。

①自由朗读课文。

②全班分成三组,分别完成如下任务:

A.用“________”,画出描写风云雷电的词句,找出暴风雨的变化,并按照“暴风雨……”的格式起小标题。

B.身处这样的险恶环境,海燕的表现怎样呢?请同学们用“~~~~~”画出直接描写海燕的段落或句子,选择你喜欢的读一读。并补充题目“……的海燕”。

C.海上其他的海鸟面对暴风雨又有怎样的表现呢?读一读相关的段落,圈画出关键词。并揣摩他们的心理活动。用“面对暴风雨,……心想:……”的句式说话。

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进行。

(3)指导揣摩精读。

①验收分组学习效果,指导朗读。

②《海燕》是一曲激情澎湃的交响乐,共分三个乐章。你能划分出来吗?

③思考:暴风雨渐次逼近的险恶环境对于表现海燕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④体会写其他海鸟对于表现海燕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在感悟散文诗的优美意境的同时体会海燕英勇无畏、愈战愈勇的英姿,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和对比反衬的写法。

(4)角色对抗演读。(暴风雨VS海燕VS海鸟们)

学生以起立诵读的形式,甚有气势,符合本文朗读要求,也是提高朗读效果的创造性方式。依据上一环节的分组,动员学生结合三个场景分三部分演读,体会语气、节奏和情感上的变化。

环节二:品味探究

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读了此文后,你心目中的海燕形象是什么样的形象?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让学生深入接触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

第二步: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初步把握海燕形象的特定内涵。

师生共同明确: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这本是自然现象。因此“海燕”一词在俄文中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高尔基在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塑造了海燕这个“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精灵”般的艺术形象,旨在呼唤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为登高一呼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高唱赞歌。

第三步: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朗读、勾画、体会和品味其形象给人带来的美感。(师生共同评析)

预期成果示例一:“黑色的闪电”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给人一种足以体现海燕的矫健、勇猛之美的感觉,“闪电”使人眼前闪出亮光,看到光明。

示例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掷地有声,这是海燕的战斗宣言,体现一种豪情与力量之美,是全诗豪壮之美的最高点。

示例三:海鸥的“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的“呻吟、吓坏”、企鹅的“胆怯、躲藏”与文中海燕的“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海燕的英勇乐观之美;写大海,写风、云、雷、电,是渲染一种激烈的斗争环境,烘托出海燕形象的高大之美。

问题:

16.(1)评析“环节一”中设置多层诵读的作用。

(2)评析“环节二”中教师设置“三步”的目的。

①鲁迅先生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认为这句话也可以形容独特的山路。

②每当周末,晴空万里,微风吹拂之时,我便会背上那鼓鼓的背包,呼朋唤友地踏上登山的旅途。

③站在山脚下,看着延伸到山顶的小路。“崎岖”“蜿延”“迂回”……我的脑海中闪过一串词语,用它们来形容眼前的山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④我和朋友都越越欲试,“冲啊——”,不知谁扯开嗓子大喊了一声,大家都不约而同地一起迈开大步向山上冲,眨眼之闻就已冲出了七八米远。踩在松软的黄土上,呼吸着树木“吐出”的氧气,闻着野花发出的淡淡清香,这是城市里的沥青柏油马路上感受不到的。

⑤过了约半个小时,我就知道什么叫“路外有路”了。走在山路上,不仅是时上时下的坡度令人疲倦,而且路中间时不时会出现一些破石头或几节烂树根,一不小心就会摔上一跤。最主要的就是走山路比走平路累得多。还没一会儿,我就累得气喘吁吁。特意穿的很舒适很轻便的登山鞋,此时却成了脚上的累赘。两脚像灌了铅,沉重得迈不开步子,背包也像一块巨石,压得直不起腰,走不动路。脸上红彤彤的正冒着热气,快速的心跳“咚咚咚’’听得一清二楚。现在,我们不是在登山,而是在手脚并用地“爬山”啊!

⑥不知爬了多久,一个惊喜的声+音传来:“看,山顶!”我抬头一看,原来茂密的树林变成了一片蔚蓝的天空,山顶近在咫尺。大家的“发动机”似乎瞬间又加满了油,“呼”地一起向山顶冲去。

问题:

17.请从第③④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并从第④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分别改正。

18.请评价上述作文。

点击查看答案16.(1)【参考答案】 ①新课标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具有一定的速度,能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环节一设置多层次诵读能够让学生读准字音、读熟课文、读得有感情,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锻炼。 ②新课标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海燕是一首外国诗,通过反复、多层次朗读能充分感受到诗歌的节奏,能充分体会作者要借海燕抒发的情感,还能够培养学生学习诗歌注重朗读的学习方法。 (2)【参考答案】 ①教学设计中的提问要针对实际,难易适度。环节二中“三步”是按照从易到难的设置。先了解海燕的表面形象,再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海燕的内涵,接着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用语的妙处,有针对性,且难易适度。 ②教学设计中的提问要顺序得当,发散思维。环节二中“三步”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同时设置了发散思维题目“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朗读、勾画、体会和品味其形象给人带来的美感”。 ③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设置“三步”,提出三个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在授课中与学生一起探讨“海燕”这一形象的内涵,启发引导学生,这体现了教师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对诗作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 17.【参考答案】 ①第③段,“蜿延”改成“蜿蜒”,第④段,“越越欲试”改成“跃跃欲试”。 ②病句:大家都不约而同地一“起迈开大步向山上冲。 修改: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迈开大步向山上冲。 18.【参考答案】 这篇习作主体内容写的是爬山的过程;有详有略,不过并没有围绕标题“路”来写,作文不扣题,有跑题的倾向。整体来说,作者似乎还没有明确的立意意识,所以写出来的习作看上去比较随意,因此需要培养明确的写作目标,即为什么写此文,想告诉读者什么。目标明确了,这个随意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中国教育在线教师资格证频道为广大考生提供《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初中)》模拟试题总汇等相关资讯。
中国教育在线教师资格证频道为广大考生提供 《政治学科知识与能力(初中)》模拟试题总汇等相关资讯。
中国教育在线教师资格证频道为广大考生提供《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初中)》模拟试题总汇等相关资讯。
中国教育在线教师资格证频道为广大考生提供 《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初中)》模拟试题总汇等相关资讯。
中国教育在线教师资格证频道为广大考生提供《数学学科知识与能力(初中)》模拟试题总汇等相关资讯。
我的题库在线题库
近期直播
联系方式

预报名

咨询

课程

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