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教师资格证笔试考试复习什么
报名入口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2021-04-20
2021教师资格证笔试考试复习什么
2021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间已定,笔试考试时间在10月30日。 在教师资格证准考证中,有说明具体考点、考场代码、座位号。那么教师资格证笔试考试复习什么内容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章职业理念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1.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学生观
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教师观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第一节教育观(核心考点1)
本节知识点在历年考试中大多以客观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在历年考试中,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实施的途径与方法是考查重点。
一、教育观与素质教育观
(一)教育观
1.教育观: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它既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又受人们对教育要素不同观点的影响。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人们对教育与其他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
2.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
3.教育观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关。在古代教育中,教育是为培养统治者服务的,这种社会形势下的教育是培养少数人的教育。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教育是为人民普遍需要服务的,是人民的教育。
4.在同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中,也可以有不同的教育观,这是由对教育活动内部的各种关系认识上的差异而产生的。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上,如强调教育者的中心地位,会产生教师的教育观,强调受教育者的中心地位,会产生学生中心的教育观。再如,在教育内容的德、智、体、美等不同组成方面的关系上,强调德育的首要地位,会产生德育中心的教育观;强调智者的教育地位,会产生智者中心的教育观。
5.确立正确的教育观,需要正确认识教育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教育活动的各种内部关系。违背教育发展规律或不能完整认识教育内部的各种关系,都会导致错误的教育观,进而导致错误的教育结果。
(二)素质教育观
1.定义: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2.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所有公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我国把教育、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因为发展素质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下扎实基础,为全体适龄儿童少年今后的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实施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儿童少年,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与这一根本宗旨是一致的。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人与人之间基本素质大体相同,但每个人由于先天禀赋、环境影响、接受教育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存在多样的个性,我们把人的个性看作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反映,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因此,教育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以外,也应当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两者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关系。传统的学校教育是比较单一的,教法、内容、考试方法均形同,看起来很公平,但这种方法有歧视的可能性,因为它只挑选了一种智能或部分智能的结合。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它在承认人与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
3.外延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是终身的,不是对待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素质教育的实现贯穿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同时也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对学校教育而言,实施素质教育,纵向上存在于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上;横向上,意味着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
(三)素质教育观的产生与发展
1.素质教育观的产生: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价值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正“应试教育”现象:(应试教育办教育活动的评价环节作为教育目的所在,素质教育扭转了应试教育观,把教育目的重新指向人本身,指向人整体的、全面的素质)。
2.素质教育观的发展
(1)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中小学要有‘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术和身体心理素质”.
(2)1996年由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和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要“实施全面素质教育”。
(3)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转批教育部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的产生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
(4)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这标志着素质教育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国家意志。
(四)小学素质教育
1.小学素质教育的一般性质:小学素质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与其他层次、形成素质教育相同的性质。小学素质强调教育的基础性,即小学素质教育培养受教育者作为国家公民的基础素质。小学素质教育应当对小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和面向全体小学生的教育。
2.小学素质教育的特殊性:小学素质教育是顺应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因此,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必须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注重小学生自我意识、意志、道德信念的形成,为小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热点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