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医师《血液系统》核心考点(1)
报名入口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2020-09-15
临床执业医师《血液系统》核心考点(1)
临床执业医师血液系统是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临床学科,其疾病分类详细,内容丰富但较抽象。在每年的医师资格考试中血液系统所占分值比例一般也就是3%左右,但是一般考试大纲要求的疾病都会有考到的。相对考的比较全面,对于深度和难度而言,考试一般都会觉得比较难,其中关于白血病的考题更难一些。其实血液系统是比较容易学习的内容,因为就是理解的基础上加记忆就可以拿分的一个系统的。
知识点一、贫血标准和分类
1.血红蛋白测定值在成年男性低于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低于110g/L,孕妇低于100g/L,可诊断为贫血。
2.分类
根据病因及发病机制分类
(1)红细胞生成减少:干细胞增生和分化异常;造血原料缺乏或利用障碍;原因不明或多种机制:骨髓病性贫血(如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慢性病性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
1)内源性(红细胞自身异常)
遗传性红细胞膜异常: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获得性血细胞膜异常: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遗传性红细胞酶异常: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遗传性珠蛋白合成异常:镰状细胞贫血,地中海贫血,其他血红蛋白病。
2)外源性(红细胞外部异常)
机械性:行军性血红蛋白尿,人造心脏瓣膜溶血性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化学、物理或微生物因素:化学毒物及药物性溶血,大面积烧伤,感染性溶血。
免疫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病,药物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增多:脾功能亢进。
(3)丢失过多(失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即缺铁性贫血)。
根据细胞形态学分类
根据MCV、MCH、MCHC分为大细胞性贫血(巨幼贫),正细胞性贫血(再障),小细胞性贫血(慢性病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贫)。
MCV>100fl,MCH>34pg为大细胞性贫血。
MCV<80fl,MCH<27pg为小细胞性贫血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知识点二、缺铁性贫血
1.铁代谢
(1)铁的来源:①来自食物;②内源性铁主要来自衰老和破坏的红细胞。
(2)铁的吸收:食物中铁以三价铁为主,必须在酸性环境中或有还原剂如维生素C存在下还原成二价铁才便于吸收。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肠黏膜是吸收铁的主要部位。
(3)铁的转运:借助于转铁蛋白。
(4)铁的分布:血红蛋白铁、肌红蛋白铁、贮存铁。
(5)铁的贮存:有两种形式,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体内铁主要贮存在肝、脾、骨髓等处。
(6)铁的排泄:主要由胆汁或经粪便排出。
2.病因和发病机制
(1)摄入不足而需要量增加:小儿生长发育期及妊娠和哺乳妇女。
(2)丢失过多:多种原因引起慢性失血是最常见原因,主要见于女性月经过多、反复鼻出血、消化道出血、痔出血、血红蛋白尿等。
(3)吸收不良:胃及十二指肠切除等。
3.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面色苍白、疲乏无力、头晕眼花、耳鸣、记忆力减退、活动后心悸气促、恶心、呕吐等。
(2)黏膜损害:舌炎、口角炎、咽下困难或咽下梗阻感。
(3)外胚叶组织营养缺乏表现为:皮肤干燥,毛发无光泽,指(趾)甲变薄、变脆、缺少光泽,重者变平或凹下呈勺状(反甲),异食癖。
(4)心脏受损:引起贫血性心脏病易发生左心衰。
4.缺铁性贫血重要的实验室检查
(1)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MCH、MCHC均降低。
(2)骨髓铁染色:骨髓涂片用普鲁士蓝染色后,骨髓网状细胞中的铁称含铁血黄素或细胞外铁,直接反映贮备铁的情况,幼红细胞内的铁颗粒称细胞内铁,反映铁利用情况。缺铁性贫血时细胞外铁消失,细胞内铁减少。
(3)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
知识点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和实验室检查
1.临床表现主要为贫血所致,如头晕、乏力及心悸等。血小板显著减少时则有出血。若粒细胞明显减少时则可发生感染。体征除贫血、出血或感染的体征外,肝脾一般不大。按起病缓急和病情轻重临床分为急性(又称重型再障Ⅰ型)和慢性(又称非重型再障)两型,慢性再障后期病情恶化加重称重型再障Ⅱ型。
重型再障起病急骤,出血、感染严重,常发生在内脏,内脏感染和败血症,网织红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数明显减低,骨髓增生极度减低(见实验室检查)。
慢性再障起病缓慢,贫血常为首发症状,出血较轻,感染偶有发生,病程较长。
2.实验室检查
血象:全血细胞减少,三系细胞减少程度不一定平行。贫血呈正常细胞性,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重型再障血象具备下述三项中两项:①网织红细胞绝对值<15×109/L;②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③血小板<20×109/L。
骨髓象:重型再障多部位增生极度减低,造血细胞极度减少,慢性再障增生程度不一,多数减低,但非造血细胞(如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增多,巨核细胞均明显减少或缺如。
知识点四、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1.临床表现:急者可表现为突然高热,类似“感冒”,也可以是严重的出血,缓慢者常为脸色苍白、皮肤紫癜。
贫血首发表现,进行性加重;
发热大多是感染引起的;
出血:颅内出血是常见的死亡原因;
器官和组织浸润的表现:淋巴结和肝脾大多见于ALL,纵隔淋巴结肿大常见于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粒细胞肉瘤(绿色瘤)常见于粒细胞白血病,如M2型;齿龈和皮肤浸润以M4和M5型多见;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多见于ALL,常为髓外复发的主要根源;睾丸浸润多见于ALL。
2.实验室检查
血象:白细胞可升高、正常或降低。超过100×109/L,称为高白细胞性白血病;超过10×109/L称为白细胞增多性白血病;有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低者可低于1.0×109/L,称为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外周血分类幼稚细胞增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正常细胞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至极度活跃,原始细胞占骨髓NEC的≥30%(WHO分型规定骨髓原始细胞≥20%),可出现裂孔现象。少数患者呈低增生性白血病。白血病性原始细胞常有形态异常,Auer小体见于AML。
骨髓细胞组织化学染色
(1)髓过氧化物酶(MPO):AML(+~+++);ALL(-);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2)糖原染色(PAS):AML(-)或(+),弥漫性淡红色或细颗粒状;ALL(+)呈块状或粗颗粒状;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或(+),弥漫性淡红色或细颗粒状。
(3)非特异性酯酶(NSE):AML(-)或(+),不被NaF抑制;ALL(-);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可被NaF抑制。
(4)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AML的阳性率和积分减少或(-);ALL的阳性率和积分增加;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阳性率和积分正常或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