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医师《医学微生物学》基础知识(7)

报名入口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2020-09-23

临床执业医师《医学微生物学》基础知识(7)

第七单元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2021年执业医师考试预报名正在火热进行中》》

第一节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一、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正常菌群是寄生于正常人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的微生物群体,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有益无害。和平共处,互惠互利!

正常菌群在人体的分布见表5—7一l。

正常菌群的生物学意义在于:①防御感染的屏障作用;②营养作用,蠡与宿主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物质的代谢及合成维生素;③促进宿主免疫器官的发育成熟;④抗肿瘤抗衰老作用;以及⑤增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

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在某些情况下可被打破,形成生态失调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样,正常时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就成为条件致病菌(conditional pathogens)。

汉奸,和平时期相安无事,日军侵华出了那么多!

菌群失调,指寄生在正常人体某个部位的正常菌群,各菌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改变超出正常范围的现象。由于菌群失调引起的疾病,称为菌群失调症。

主要诱因为抗生素的滥用。主要原因为正常菌群的组成和数量明显改变。

B超造成性别失调,共同点都是人为因素!

患者在医院接受诊断治疗期间,又感染上其他感染性疾病,称为医院内获得性感染,简称医院感染。医院感染包括:①交叉感染,在医院内从其他人获得的微生物感染;②环境感染,接触被污染的无生命物品而获得的感染;③自身感染,微生物感染来自于病人自身。

二、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条件

1.菌群失调。

2.寄生异位,如某些大肠杆菌是肠道内的常见菌,当它们进人泌尿道,就会引起泌尿道感染。

3.机体免疫力低下。

菌群,机体,寄生异位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在宿主体内寄生、繁殖并引起疾病的性能称细菌的致病性。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称为致病菌(pathogen)。细菌致病力的强弱程度称为细菌的毒力(virulence),常用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或半数感染量(median infective dose,ID50)表示。病原菌侵入机体能否致病取决于三个因素即细菌的毒力,细菌侵入的数量及侵入的部位。

细菌的毒力是由侵袭力和毒素决定的。

(一)侵袭力(invasiveness) 侵袭力指细菌突破宿主的防御屏障,在体内定居、繁殖及扩散的能力。构成侵袭力的组分,包括使细菌在体内定居的菌体表面结构,即普通菌毛(促进细菌吸附,定居作用)和脂磷壁酸(LTA),(与易感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使细菌在体内定居);增强抗吞噬作用的菌体表面结构,即荚膜、菌体表面蛋白(M蛋白)及表面抗原(K抗原、Vi抗原);以及细菌胞外酶,如血浆凝固酶可增强细菌抗吞噬能力,透明质酸酶、链激酶和DNA酶均增强细菌的扩散能力。

(二)(toxin) 细菌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外毒素(exotoxin)和内毒素(endotoxin)两大类,

第三节 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且个体间差异很小的免疫力,可代代遗传,并且是后天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一、非特异性免疫的构成

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力由:①屏障结构;②吞噬细胞;及③非特异性体液因素构成。

屏障结构指体表的皮肤、体内外通腔道粘膜的机械阻挡和分泌物杀菌物质的作用,以及表面菌群的拮抗作用。血脑屏障、血胎屏障等不但选择性限制物质的交换,亦可部分阻挡瞰生物的侵入。

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系,有吞噬、清理进入机体内微生物和清理衰老细胞、识别肿瘤细胞的作用。溶酶体内的消化酶是这些细胞具有清理机制的主要因素。吞噬细胞还是后天免疫的物质基础。体液因素正常体液中的杀菌、抑菌物质有补体、溶菌酶、乙型溶素等杀菌物质。

二、吞噬细胞吞噬作用的后果

吞噬细胞吞噬后,有完全和不完全吞噬两种结局,完全吞噬,指病菌完全被吞噬细胞清理,或杀死;不完全吞噬,指病原菌未被吞噬细胞杀死,并被吞噬细胞携带转移至他处,引起扩散。不完全吞噬现象在特异性免疫产生后,可转变为完全吞噬,如巨噬细胞功能显著增

强,可促进结核菌隐性感染的康复。

三、胞外菌感染、胞内菌感染、外毒素致病的免疫特点

多数细菌在感染机体后,仅存在于吞噬细胞外的体液或组织中,称为胞外菌感染,例如,化脓性球菌的感染等,并可引起吞噬细胞死亡和严重的临床症状。胞内菌感染,系少数细菌,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布氏杆菌、军团菌等感染,在临床相当长的阶段内,吞噬细胞处于不完全吞噬状态,其清除主要依靠细胞免疫的作用。产外毒素的致病菌感染,在霍乱弧菌白喉杆菌和破伤风杆菌等感染,一般仅在粘膜面或局部寄生,毒素人血而致病,不引起菌血症;而鼠疫杆菌感染,则可引起菌血症,甚至脓毒血症。因此,在临床微生物检查时使用的方法是有区别的。胞外菌感染性疾病的恢复,主要依靠体液免疫。毒血症的康复,主要依靠抗毒素免疫治疗。

第四节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一、细菌感染的来源

(一)外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指来自宿主体外细菌的感染,包括急性或慢性病人,带菌者以及病畜和带菌动物,他(它)们均向外环境排出病原菌。

1.病人系细菌显性感染机体,有明显临床症状体征者。根据病程分为急性病人与慢性病人,一般≥6个月病程者,称为慢性患者。

2.带菌者细菌隐性感染者或潜伏期带菌者以及病后慢性带菌者,持续或间断性向体外排菌,称为带菌状态,处于带菌状态的个体,称为带菌者。

3.病畜和带菌动物人畜共患性感染病的病原菌,如鼠疫杆菌、炭疽杆菌、布氏杆菌、牛型结核分枝杆菌以及引起食物中毒的沙门菌等,均可由动物传染给人。

(二)内源性感染 内源性感染指由机体体内或体表的条件致病菌,或者潜伏体内的病原病.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或滥用广谱抗生素时,引起异位感染或菌群失调症。

1、菌血症 病原菌经局部入血,尚未大量繁殖和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称菌血症,通常指败血症的临床早期,如伤寒病的第一次菌血症。

2、毒血症病原菌只是在局部繁殖后,细菌不人血,而是外毒素进入血流,使机体致病称毒血症,例如白喉、破伤风等。

3、败血症病原菌入血后,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如高热、出血斑、肝脾肿大等,称为败血症。

不光定居,还在你这吃喝拉撒、过家家——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大量繁殖!

4、脓毒血症 化脓性细菌入血,并大量繁殖,引起严重的中毒症状和形成新的化脓病灶的最严重的一种感染类型称脓毒血症。

潜伏性感染:经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原体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但并不能产生感染性病原体;在某些条件下病原体被激活而急性发作,病原体仅在临床出现间歇性急性发作时才被检出;在非发作期,用一般常规法不能分离出病原体。

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出现明显症状,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显性感染:当病原菌毒力强、数量多且宿主机体免疫功能相对较弱时,其感染所造成的病理损伤使宿主出现临床症状。

内源性感染:指由机体体内或体表的条件致病菌,或者潜伏体内的病原病.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或滥用广谱抗生素时,引起异位感染或菌群失调症。


2022年执业医师考试提醒
  • 距离2022年考试还有

    2021年考试时间:6月10日

  • 报名时间2022年1月6日-21日24时
  • 准考证打印一般于考前20天开始打印
  • 考试时间2022年6月开始(技能)
  • 成绩查询综合笔试在考后2个月公布
  • 证书注册拿成绩单和资格证后可注册
最近直播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