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医师《消化系统》知识要点(3)
报名入口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2020-09-24
临床执业医师《消化系统》知识要点(3)
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又称为糜烂性胃炎、出血性胃炎、急性胃粘膜病变。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病因:
①使用了非甾体抗炎药物(NASID):是最主要原因,如阿司匹林、芬必得、吲哚美辛(消炎痛)等;
②感染;
③应激:最特异原因;
2.发病机制:
①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芬必得、吲哚美辛等,其机制是抑制了前列腺素(PG)的合成,降低了胃粘膜的抗损伤作用。
②应激(最特异原因):
Curing溃疡:“r”像火苗,所以是烧伤引起的;
Cushing溃疡:“醒”,只有睡着的人才要醒过来,所以是脑肿瘤、脑外伤引起的。
③急性胃炎和HP(幽门螺杆菌)没有关系。
二、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呕血或黑便。
急性胃炎绝对不会出现黄疸;
应激引起的溃疡多发于胃体、胃底部;
药物引起的溃疡多发于胃窦部。
三、诊断
确诊:急诊胃镜检查,一般应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
腐蚀性胃炎急性期,禁忌行胃镜检查。
四、治疗:首选奥咪拉唑(PPI)。
慢性胃炎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慢性胃炎分类:浅表性、萎缩性、特异性胃炎(不考)。
1.浅表性胃炎:胃粘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呈花瓣状;
2.萎缩性胃炎:胃粘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呈颗粒状,粘膜薄而透见粘膜下血管。
3.慢性胃炎可发生不典型增生,属于癌前病变。
胃小弯处上皮好发不典型增生;需要定期复查。
只要一提中度以上不典型增生,即为癌前病变。最终发展为癌。
4.慢性萎缩性胃炎好发部位:小弯胃窦部。
5.慢性萎缩性胃炎分类:
A型胃炎(自身免疫性胃炎)少见;
B型胃炎(多灶萎缩性胃炎)多见。临床所说的慢性胃炎都是指B型胃炎。
①爱看自己的身体:
爱(A型胃炎)看(缺乏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从而导致胃酸减少、贫血。胃酸减少又反馈性引起促胃泌素增多)自己(发病机制和自身免疫有关)的身体(好发于胃体部,其次是胃底部);
*出现壁细胞抗体是临床诊断A型胃炎最常见的指标。
②别多问为什么:
别(B型胃炎)多(好发于胃窦部)问为(萎缩性胃炎)什么(发病机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
*B型胃炎胃酸正常、促胃泌素正常、不会出现贫血。
6.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三大疾病的主要病因: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
幽门螺杆菌释放尿素酶,产生碱性的NH3和空泡毒素。从而导致慢性胃炎的发生。
7.慢性胃炎炎症静息时主要是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记忆:邻(淋巴细胞)家(浆细胞)的小妹真文静(静息时)。
8.慢性胃炎炎症活动时见中性粒细胞增多。
二、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症状轻或者无症状,可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可伴有舌炎和贫血。
三、辅助检查
1.确诊(金标准):胃镜及活组织检查。
①浅表性胃炎:胃粘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呈花瓣状。
②萎缩性胃窦炎:胃粘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呈颗粒状。外观粘膜薄而透见粘膜下血管。
2.幽门螺杆菌检测(银标准):
①侵入性检查方法首选:快速尿素酶试验。
②非侵入性检查方法首选:C13、C14呼吸试验;
C13、C14呼吸试验也是门诊复查的首选方法。
四、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
①常用的方法是三联疗法:PPI或铋剂(二选一)+ 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三选二);
②一般疗程是1~2周(7~14天);我国一般是10天。因为我国以熟食为主,外国以生食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