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复习要点(9)
报名入口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2020-09-28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复习要点(9)
第九单元 补益剂
一、概念:
组成:补益药物为主
功效:滋养、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
主治:各种虚证
二、适应证、代表方:
补气—气虚证
—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
补血—血虚证
—四物汤、归脾汤、当归补血汤
气血双补—气血双亏证
—八珍汤、炙甘草
补阴—阴虚证
—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
补阳—阳虚证
—肾气丸
阴阳并补—阴阳两虚证
—地黄饮子
三、使用注意:
1、据因而补
2、兼顾气和血,阴和阳关系以及虚则补其母的原则
3、注意调整脾胃功能
4、辨别虚实真假
5、辨别缓急
6、煎服法:文火久煎,空腹服用
第一节 补气
四君子汤《圣济总录》
【主治】脾胃气虚证
运化无力—不思饮食,大便溏薄
脾胃气虚
气血生化不足—面色萎白,体倦乏力,语音低微,舌淡脉虚弱
【病机】脾胃气虚,运化乏力
【治法】益气健脾
方解
君:人参——甘温补气,健脾养胃。
臣:白术——甘温苦燥,补气益中,健脾燥湿
佐:茯苓——健脾渗湿
使: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运用:
1、本方是治疗气虚常用方,是补气剂的基本方,后世众多补脾益气方剂均从此方衍化而来。
2.辨证要点:面色萎白,食少神倦,四肢无力,舌淡苔白,脉虚弱
衍化方:
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组成:人参、茯苓、白术、陈皮、甘草、生姜、大枣。
功效:益气健脾,行气化滞。
主治:脾胃气虚兼气滞证。
饮食减少,大便溏薄,胸脘痞闷不舒,或呕吐泄泻等。
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卷三》
组成:人参、陈皮、茯苓、甘草、白术、半夏、生姜、大枣
功效: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证。
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咳嗽痰多色白,恶心呕吐,胸脘痞闷,舌淡苔白腻,脉虚。
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卷一》
组成:人参、半夏、白术、茯苓、甘草、木香、陈皮、
砂仁、生姜
功效:益气化痰,行气温中。
主治:脾胃气虚,湿阻气滞证。
呕吐痞闷,不思饮食,脘腹胀痛,消瘦倦怠,或气虚肿满。
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主治】1、脾气虚夹湿泄泻证。2、肺脾气虚痰湿咳嗽证。
运化无力:食少便溏
脾胃气虚
气血生化不足:面色萎黄、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舌淡、脉虚缓。
湿阻气滞:胸脘痞闷、苔白腻
湿浊阻滞
气机升降失司:吐、泻。
【病机】脾胃气虚,湿浊阻滞。
【治法】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方解
君:人参—甘温益气,补气健脾
白术—益气补中,健脾燥湿
茯苓—健脾渗湿
臣:山药、莲子肉—补脾益气,固涩止泻
扁豆、薏苡仁—健脾祛湿
佐:砂仁—行气和胃,化湿醒脾
桔梗—宣肺利气,载药上行
大枣—补脾养胃
使:甘草—调药和中。
配伍要点:
1)以四君子汤加渗湿健脾之品,虚实并治
2)输布精气养肺,体现“培土生金”之法
3)配伍桔梗意义:方中桔梗一是借其升浮之性,与渗利药配伍,降中寓升;二则取其上行入肺,以其宣利肺气
运用
1、本方药性平和,温面不燥,是治疗脾虚夹湿的代表方。
2、辨证要点:脾胃气虚症状外,以泄泻,舌苔白腻,脉虚缓
名词解释:
培土生金:即补脾益肺法,指用补益脾土的药物,治疗肺脾两虚之证,使脾气健运,能正常化生水谷精气,止养于肺,以治疗肺脏亏损病证的一种治法。代表方如参苓白术散。
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
【主治】脾不升清证;气虚发热证;中气下陷证
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
脾胃气虚运化无力,气血生化不足:体倦食少,少气懒言,舌淡、脉虚弱
气虚发热:发热,自汗,渴喜热饮
【病机】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
【治法】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甘温除热。
方解
君:黄芪—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肺实卫
固表止汗
臣:人参、白术、炙甘草—补气健脾,助君益气升阳。
佐:当归—养血补虚
陈皮—理气和中,使全方补而不滞
佐使: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引药上行
炙甘草—调和诸药
配伍要点:
补气药与升提药相配,为益气升阳,甘温除热代表方;
方中以黄芪配柴胡、升麻,尤善益气而升阳,体现了“虚者补之”、“陷者升之”、“甘温除热”之法。
运用:
1、本方是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2、辨证要点: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恍白,脉虚软无力。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忌用
附方:升陷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黄芪、知母、柴胡、桔梗、升麻
功效:益气升陷
主治:大气下陷证。
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脉沉迟微弱,或叁伍不调。
名词解释:
甘温除热:指应用性味甘温的药物组合成方,以治疗机体因虚而发热的一种治法。诸如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发热证,当归补血汤治疗血虚发热证,小建中汤治疗阳虚发热证。
类方比较:
不同点:
四君子汤:重在益气健运脾胃,为补气的基础名方。是治脾胃气虚证的代表方。凡中气不足,脾胃运化乏力而见面色萎白,气短体倦,食少便溏,脉虚弱者,均可应用。
补中益气汤:尤善益气升阳,“甘温除热”。临证尤多用治气虚下陷之脏器下垂证,久泻久痢证,崩漏证,以及气虚发热证。
相同点:
均具有益气补中,健脾养胃之功。用脾胃气虚而见面色萎白,少气体倦,纳呆,舌淡脉虚弱等见证。
生脉散《医学启源》
【主治】气阴两伤证
气虚脏腑经脉失于濡养:气短体倦,神疲懒言,甚者气促气喘,脉虚
气阴两虚
阴津不足,津不上承:口渴咽干舌燥,舌苔薄而少津
【病机】气阴耗伤
【治法】益气生津,敛汗生脉
方解:
君:人参——甘温,益气生津,固脱止汗
臣:麦冬——甘寒,养阴清热,润肺生津
佐:五味子——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配伍要点:
三药合用,一补、一清、一敛,共奏益气生津,敛阴止汗,养心生脉之效
气复津回,汗止阴存,气阴充养于心脉,则脉绝可复生,故曰生脉散
第二节 补血
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主治】营血虚滞证
清窍形体失养—面色苍白无华,唇口色淡,耳鸣、舌质淡
营血亏虚心失所养——心悸
不能濡养
肝失所养—头晕目眩,爪甲无华
冲任失养—月经不调,经量减少
滞涩不畅 闭经不行,脐腹作痛、脉细或细涩。
【病机】营血虚滞,血行不畅(虚、瘀)
【治法】补血、和血
方解:
君:熟地黄——甘润味厚,滋阴养血
臣:当归——补血养肝,活血调经
佐:白芍——酸甘质柔,养血敛阴
川芎——辛散温通,活血行气,调经止痛
配伍要点:
地、芍得归、芎之助则补血而不滞血;
归、芎与地、芍同用则行血而不伤血;
本方滋而不腻,温而不燥,补中有行,补而不滞,共奏补血养肝,行血调行之效。是临证补血、调经的常用基础方。
临床运用:1、本方是补血的常用方,也是调经的基本方。
2、辨证要点:心悸头晕,面色无华,舌淡,脉细。对于阴虚发热,以及血崩气脱之证非其所宜。
衍化方:
胶艾汤(《金匮要略》) 化简即得四物汤
组成:川芎、阿胶、甘草、艾叶、当归、芍药、干地黄、清酒
功效:养血止血,调经安胎。
主治:妇人冲任虚损,崩漏下血,月经过多,淋漓不止;产后或流产损伤冲任,下血不绝;或妊娠胞阻,胎漏下血,腹中疼痛。
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组成:熟地黄、川芎、白芍、当归、桃仁、红花
功效:养血活血
主治:妇女经期超前,血多有块,色紫粘稠,腹痛等。
归脾汤《正体类要》 类似参苓白术散
【主治】1、心脾气血两虚证;2、脾不统血证
脾不健运—食少体倦
气虚
气不摄血—便血,或崩漏
血虚:心失所养—心悸失眠,舌淡苔白,脉细弱
【病机】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
【治法】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方解:
君:人参——甘温,补脾益气
龙眼肉———甘温,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臣:黄芪、白术——益气补中,健脾养胃
当归——补血和营,助龙眼肉补血养心
佐:酸枣仁——养心血,安心神
远志——安神益志
白茯苓——健脾宁心安神
木香——理气醒脾,使全方补而不滞
使: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配伍要点:
气血双补,重在补气;心脾两调,重在补脾。意在益气以生血,补脾以统血,达到气旺血生,统血归脾之目的。
脾气虚,血失所统之月经过多、崩漏、便血、紫癜等,可因补脾以统血,益气以摄血而治之。
临床运用:
1、本方是治疗心脾气血不足的代表方。
2、辨证要点:心悸失眠,体倦食少,便血及崩漏,舌淡脉细弱
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主治】
1.血虚发热证
2.妇女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气无所依,阳气浮越于外——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
血虚
不能充养于脉——脉虚,重按无力
【病机】血虚气弱,阳浮于外
【治法】补气生血
方解:
君:黄芪——大补脾肺元气,以资生血之源
臣:当归——养血和营
配伍要点: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理。黄芪配当归,补气生血,气旺血生,血充气固,阳生阴长,阴平阳秘,虚热自退。
运用:
1、本方为补气生血之剂
2、辨证要点: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而虚;阴虚发热者忌用本方
名词解释:
补气生血:治法之一,是指通过应用补益脾气之药,使脾胃健运以化生生血液的一种治法。代表方如当归补血汤。
第三节 气血双补
八珍汤《瑞竹堂经验方》
本方乃四君子汤与四物汤的合方,取补气与补血诸方之首,合二为一,则兼具二者之效,故名“八珍”。
【主治】气血两虚证
气虚,不能温养脏腑:四肢倦怠,气短乏力
气血两虚
血虚,不能荣养脏腑:面色苍白,心悸失眠,舌淡脉虚
【病机】气血不足
【治法】益气补血
方解:
君:人参、熟地——甘温益气补血
臣:白术——助人参益气补脾
当归——助熟地补益阴血
佐:茯苓——健脾渗湿
白芍——养血敛阴
川芎——活血行气
使: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运用
1、本方是治疗气血两虚的常用方
2、辨证要点: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精神困倦,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衍化方:
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八珍汤加人参、肉桂、生姜、大枣
功效:温补气血
主治:气血不足,饮食减少,久病体虚,脚膝无力,面色萎黄,精神倦怠,以及疮疡不敛,妇女崩漏等。
人参养荣丸(原名养荣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八珍汤加陈皮、黄芪、桂心、五味子、茯苓、远志、生姜、大枣
功效:益气补血,养心安神
主治:积劳虚损,气血不足,四肢沉滞,骨肉酸痛,行动喘咳,小便拘急,腰背强痛,心虚惊悸,咽干唇燥,饮食无味,形体消瘦等。
第四节 补阴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主治】肾阴虚证
腰府失养:腰膝酸软
骨髓失养:齿牙摇动,或小儿囱门不合,或足跟疼痛
肾阴虚证
清窍失养:头晕目眩,耳鸣耳聋
虚热内扰:遗精梦泄,手足心热,盗汗,骨蒸潮热;口燥咽干,消渴、小便淋沥不畅,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肾阴亏损,虚热内生
【治法】滋阴补肾
王冰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方解:
君: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臣:山萸肉——补养肝肾,敛摄精气
山药——补益脾阴,益肾固精
佐:泽泻——利湿泻浊,并制约熟地黄之腻
牡丹皮——清泄肝火,制药山萸肉之温
茯苓——淡渗脾湿,助山药以益脾
配伍要点:
“三补”药与“三泻”药相伍,以补治本,以泻治标,补中有泻,标本兼顾
“三补”药量大于“三泻”药量,重补三阴,以肾为主。是一首滋阴补肾的著名方剂
临床运用:
1、本方是治疗真阴不足的常用方。
2、辨证要点: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脾虚泄泻者慎用
衍化方:
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组成:六味地丸加黄柏、知母
功效:滋阴降火
主治:阴虚火旺证。骨蒸潮热,虚烦盗汗,腰脊酸痛,遗精等
杞菊地黄丸《医级》
组成: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
功效:滋阴养肝明目
主治:肝肾阴虚证。两目昏花,视物模糊,或眼睛干涩,迎风流泪等。
麦味地黄丸《寿世保元》
组成: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
功效:滋补肺肾
主治:肺肾阴虚,或喘或咳者。
类方比较:
不同点:
六味地黄丸:重在滋阴补肾,兼补肝脾,并能清泄虚火,寓泻于补,为滋阴补肾法的代表方。多用治肾阴亏损,虚热内扰而见腰膝酸阴软,眩晕耳鸣,盗汗遗精,手足心热,骨蒸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证。
大补阴丸:滋阴与降火并重,尤偏于滋阴培本,兼能降火潜阳以清源,为滋阴降火法的代表方。多用治真阴不足,相火妄动所致之骨蒸潮热证或咳嗽咯血证。临证多伴有盗汗遗精,足膝热疼,尺脉数而有力等见证。
相同点:
均具有滋阴降火之功。用治肾阴亏虚,虚火内扰而见骨蒸潮热,盗汗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证。
左归丸《景岳全书》
【主治】真阴不足证
阴精亏损,机体失养:头目眩晕,耳鸣,腰腿酸软,形体消瘦
封藏失司:遗精滑泄
虚热内扰
迫津外泄:盗汗
虚火上炎:口燥咽干,舌光少苔,脉细数
【病机】真阴不足,精髓亏耗,虚热内扰所致
【治法】滋阴补肾 填精补髓
方解:
君:熟地——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臣:龟胶 ——滋阴潜阳
鹿胶 峻补精髓 ——温补肾阳
佐:山萸肉——养肝滋肾,涩精敛汗
山药——补脾益阴,滋肾固精
枸杞子——补肾益精,养肝明目
菟丝子、牛膝——益肝肾,强腰膝,健筋骨
配伍要点:纯补无泻;大量补阴药加少是补阳之品。
运用:
1、本方是治真阴不足的常用方
2、辨证要点:头目眩晕,腰酸肢软,舌光少苔,脉细。阴柔滋润为主,久服常服每易滞脾碍胃,若脾虚泄泻者慎用
第五节 补阳
肾气丸《金匮要略》 化简即得六味地黄丸
【主治】肾阳不足证
不能温养肢体:腰膝酸软,下半身常有冷感
肾阳不足 不能化气行水: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为甚,舌淡而胖,脉虚弱
寒凝经脉:少腹拘急
【病机】肾阳不足,命门火衰
【治法】补肾助阳
方解:
君:附子—大辛大热,温阳补火
桂枝—辛甘温,温通阳气
臣:干地黄—滋阴补肾
山药、山萸肉—补肝脾而益精血
佐:泽泻、茯苓——渗湿泄浊
丹皮——清泄肝火
配伍要点:
补阳药与补阴药相配,温而不燥,滋而不腻,共奏温补肾阳之效
王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法
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临床运用:
1、本方是补肾助阳的常用方剂
2、辨证要点:腰痛脚软,小便不利或反多,舌淡而白,脉虚弱而尺部沉细。
肾阴虚,虚火上炎者,不宜应用
衍化方:
加味肾气丸(济生肾气丸·《济生方》)
组成:肾气丸加川牛膝、车前子
功效:温补肾阳,利水消肿
主治:肾(阳)虚水肿,腰重脚肿,小便不利
十补丸(《济生方》)
组成:肾气丸加五味子,鹿茸
功效:补肾阳,益精血
主治:肾阳虚损,肾精不足证。面色黧黑,足冷足肿,耳鸣耳聋,,肢体羸瘦,足膝软弱,小便不利,腰脊疼痛。
右归丸《景岳全书》
【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
不能温煦濡养形体:气怯神疲,畏寒肢冷,腰膝酸软
不能固摄:遗精滑泄,遗尿
肾阳虚
精气虚冷:阳痿、无子
不能温养脾土:食少便溏
【病机】元阳不足,命门火衰,精血虚冷
【治法】温补肾阳,填精益髓
方解:
君:附子、肉桂——温肾阳,补命火,暖下元
鹿角胶——温阳补髓,养血填精之效
臣:熟地黄——滋阴养血,补肾填精,既补精血的不足,又补阴以生阳
山萸肉——补养肝肾,敛摄精气
山药——益脾固肾
枸杞子——补血养肝,滋肾益精
佐:菟丝子——助阳益阴,补肾固精
杜仲——温补肝肾,强筋壮骨
当归——补血和血
配伍要点:
阳得阴助,生化无穷。全方诸药合用,共奏温补肾阳,填精补血,以培补肾中元阳之效
临床运用:
辨证要点: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脉沉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