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要点(23)
报名入口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2020-09-29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要点(23)
第二节 淋 证
【概说】
一、概念:淋证是指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
二、沿革:
1、淋之名称,始见于《内经》。《素问》称本病为淋、淋。
2、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称其为“淋秘”,将其病机归为“热在下焦”,并对本病的症状作了描述。
3、汉代华佗《中藏经》提出了淋有冷、热、气、劳、膏、砂、虚、实八种,乃为淋证临床分类的雏形。
4、隋巢元方指出:“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
5、唐代《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将淋证归纳为石、气、膏、劳、热五淋;宋代《济生方》又分为气、石、血、膏、劳淋五种。
6、明清时期,张景岳认为淋证病程的长短是其辨证的一项重要内容,初期多为热证,可因治疗和病程不同出现寒、热、虚的变化,从而倡导根据证型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治法。李中梓《医宗必读.淋证》将淋证血淋分为血热、血冷、血虚、血淤四型,将劳淋分为肾劳、脾劳并采取不同的方药。清尤怡已认识到各种淋证之间可相互转化或同时存在,并强调治疗石淋、膏淋要“开郁行气,破血滋阴”。
三、讨论范围: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类似于西医学所指的急、慢性尿路感染,泌尿道结核,尿路结石,急、慢性前列腺炎,乳糜尿以及尿道综合征等病证,凡是具有淋证特征者,均可参照本篇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基本病理变化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
湿热客于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小便灼热刺痛―――热淋
膀胱湿热,灼伤血络―――迫血妄行,血随尿出―――小便涩痛有血―――血淋
肾阴不足,虚火扰动,伤及阴络―――――――――――――――――― 血淋
湿热久蕴―――熬尿成石―――石淋
湿热蕴久―――阻滞经脉,脂液不循常道―――小便浑浊不清―――膏淋
肾虚下元不固,不能摄纳精微脂液――――膏淋
2、病位在膀胱与肾,且与肝脾有关。病理因素主要为湿热之邪。
3、病理性质的转化和六淋之间的转归:
4、淋证的预后: 预后与病情轻重及类型有关
热淋、血淋热毒入血;久淋不愈――劳淋水肿、癃闭、关格;肾虚肝旺――头痛、眩晕
石淋结石过大,阻塞水道水肿、癃闭、关格;膏淋日久虚劳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小便频数,淋沥涩痛,小腹拘急引痛,为各种淋证的主症,是诊断淋证的主要依据。但还需根据各种淋证的不同临床特征,可确定不同的淋证类型。
2、病久或反复发作后,常伴有低热、腰痛、小腹坠胀、疲劳等。
3、多见于已婚女性,每因疲劳、情志变化、不洁房事而诱发。
二、病证鉴别
1、淋证与癃闭的鉴别 ①相似点:小便量少、排尿困难②不同点:淋:尿频而痛、排尿总量正常;癃闭:一般无尿痛、排尿量低于正常或无尿,但癃闭复感湿热,常可并发淋证;而淋证日久不愈,亦可发展成癃闭。
2、血淋与尿血的鉴别①相似点:小便出血、尿色红赤、甚至溺出纯血;②不同点:血淋小便滴沥而疼痛难忍;尿血:一般无痛、血多时或血块时轻痛。故一般以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
▲3、膏淋与尿浊的鉴别 ①相似点:小便浑浊、白如米泔②不同点:尿浊:无痛;膏淋:涩痛、频数、有堵塞感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首辨六淋主症
热淋起病多急骤,小便赤热,溲时灼痛,或伴有发热,腰痛拒按。石淋以小便排出砂石为主症,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或腰腹绞痛难忍。气淋小腹胀满较明显,小便涩滞疼痛,尿后余沥不尽。血淋为溺血而痛。膏淋证见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膏脂。劳淋小便不甚赤涩.溺痛不甚,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
2、辩证候之虚实 3、辩明各种淋证的转化与兼夹
二、治疗原则:实则清利,虚则补益――淋证基本治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