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科知识与能力(初中)》模拟试卷一(3)

报名入口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2020-08-17

简答题

《物理学科知识与能力(初中)》模拟试卷一(3)

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有疑问、当地政策不了解,点击立即报考咨询》》

12.案例:

下面是课题“测量平均速度”的教学片段

教师:老师给大家展示一个百米赛跑的视频,大家思考一下视频中刘翔全程的速度都是不变的吗?

学生:不是。

教师:那么,在整个过程中速度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先快后慢。

教师:那么,刘翔获胜的速度8.4m/s指的是什么?

学生:平均速度。

教师:是的。刘翔夺冠的速度指的是平均速度。那么如果说要在实验室去测量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学生疑惑......

教师:大家不知道就看一下教材上是怎么说的,然后我来找同学回答。

学生:需要测出小车运动的距离和时间,然后相除就得到了平均速度。

教师:好的,那么大家开始动手测量吧。

问题:

(1)对上述课堂实录进行评析。(15分)

(2)请设计一个新的教学片断,以改进上述问题。(15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12分,第14题28分,共计40分)

13.材料:



题目:

(1)将玻璃管倾斜的是为了什么?(4分)

(2)基于上述实验,以师生交流对话的形式设计一个教学片段。(8分)

14.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中关于“透镜”的内容要求:“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材料二:初中物理某教科书中有关“透镜”的实验设计如下: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这节内容。

任务:

(1)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透镜”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以采用表格式或叙述式)等。(24分)


点击查看答案12.【参考答案】 (1)优点:该教师通过展示视频的形式,引起学生兴趣,通过结合实例提出问题,让学生的学习能够从直观感知上升到理论分析,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缺点: ①课堂提问方面:该教师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那么如果说要在实验室去测量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这个问题前后矛盾,前面说要测平均速度,后面又问我们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这样的提问用语不准确、意思不明,使得学生很疑惑。属于无效提问。 ②对学生的评价方面:教师课堂上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反馈应该遵循激励性原则和反馈性原则,要求对学生做出的评价具有适当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针对教师的反馈信息进行新一轮的思考,而不是只说“对”“错”这样的单一的评价。该老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么没有反馈直接进入下一个问题,要么就直接回复“好的”,这种反馈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③教学实施方面:该老师在学生产生疑惑的时候,直接就让学生自己看书去找答案,而并没有分析学生疑惑的原因是什么,引导意识不强,只是为了教知识,完成教学任务而已。没有顾及到学生长远的发展。 (2)教学片断: 教师:老师给大家展示一个百米赛跑的视频,大家看一下刘翔在整个过程中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学生:起跑、加速、冲刺、减速。 教师:没错,看来大家对于体育知识了解得也很多。根据大家刚刚说的,刘翔全程的速度是有变化的。那么大家想一想,刘翔获胜的速度8.4m/s指的是什么? 学生:平均速度。 教师:没错,大家都很聪明。刘翔夺冠的速度指的是平均速度。那么如果说要在实验室去测量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用现有的器材应该如何测量呢? 学生思考:我们可以测出小车运动的距离和时间,然后相除就得到了平均速度。 教师:恩,回答的非常准确,根据给的这些仪器我们没办法直接测出平均速度的大小,但是通过间接测量可以计算出它的大小。既然明白了原理,那么大家开始动手测量吧。 四、教学设计题 13.【参考答案】(1)为了验证水银柱的高度不变,即验证大气压不变。 (2)教学片段: 师:我们都已经知道了大气压的存在,那么大气压到底有多大呢?接下来,我们要看一段视频,有关托里拆利实验的演示视频。大家跟我一起仔细观察这个演示实验。要注意实验的实验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生:老师,为什么不亲自做一下这个实验呢? 师:这位同学一上来就能注意到这个实验的特点,为什么这个实验是播放视频呢?原因很简单,做这个实验有危险。同学们都知道做这个实验要用到水银,而直接接触水银以及吸入水银蒸汽都是有毒的,所以做实验的人才会像书上的图片一样戴手套。 生:并且只戴一只手套。 师:很好,你们理解的都很快。大家跟我一起仔细观察这个演示实验。要注意实验的实验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在看完实验后,我们一起讨论一下这个实验的原理以及说明的问题。 14.【参考设计】 (1)远视镜镜片中间厚、边缘薄,叫做凸透镜;近视镜镜片中间薄、边缘厚,叫做凹透镜。 (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分辨凸透镜和凹透镜;知道凸透镜对光线是会聚作用,凹透镜是发散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能描述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在探究中感受物理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透镜的分类及对光线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最后概括得出透镜对光的作用结论。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探究实验法、启发发现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中国教育在线教师资格证频道为广大考生提供《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初中)》模拟试题总汇等相关资讯。
中国教育在线教师资格证频道为广大考生提供 《政治学科知识与能力(初中)》模拟试题总汇等相关资讯。
中国教育在线教师资格证频道为广大考生提供《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初中)》模拟试题总汇等相关资讯。
中国教育在线教师资格证频道为广大考生提供 《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初中)》模拟试题总汇等相关资讯。
中国教育在线教师资格证频道为广大考生提供《数学学科知识与能力(初中)》模拟试题总汇等相关资讯。
我的题库在线题库
近期直播
联系方式

预报名

咨询

课程

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