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下半年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1月4日第二批)

报名入口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2020-11-06

2019下半年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1月4日第二批)

《从盟友到对手》

一、面试考题

1题目:从盟友到对手

2.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了若干协议。这样,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一-雅尔塔体 系确立。它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也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继丘吉尔在美国发表演说后,1947年3月, 美国总统杜鲁i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此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职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切敌对行动,美苏“冷战”从此开始。

3.基本要求:

(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2)设置至少两个有效提问。

(3)有必要的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

1.请你谈谈冷战的影响?

2.人们都说:“ 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和一 双欣赏的眼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史料,提问:从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基辛格的言下之意意在说明什么?

材料:

几乎是某种自然定律,每一个世纪似乎总会出现一个有实力、有意志且有知识与道德动力,企图根据其本身的价值观来塑造整个国际体系的国家。——基辛格《大外交》

学生回答:二战后,新的大国将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对国际规则进行调整,以维持霸权的基础。

教师追问:二战期间美苏两国并肩协作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战后两国由盟友迅速转向欧对,这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后的世界格局将何去何从?美苏双方又是如何展开敌对的?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展示图片,提问: 1945年2月,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在克里木半岛雅尔塔举行首脑会议,这次会议的内容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结合图片及教材,回答:会议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了若干协议。形成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雅尔塔体系。它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教师展示史料,提问:雅尔塔体系的实质和作用是什么?

材料概括讲, 雅尔塔体系划定势力范围:

在欧洲:西欧仍旧保留资本主义,东欧则为苏联势力范围和利益范围:德国由美英和苏联分区占领。

在亚洲: 外蒙古为苏联的势力范围:中国的华北为美英的势力范围,中国的东北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库页岛南部和干岛群岛归苏联,日本本土为美国势力范围。

——2000年第一期《历史研究》《雅尔塔体制的形成与苏联势力范围的确立》

学生结合史料,回答:实质是美苏划分欧洲和远东的势力范围,表明美苏两国占据国际政治的中心位置,为战后世界形成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打下了基础。

(二)政治力量对比

教师继续展示史料,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5分钟时间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世界主要国家的政治力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谈谈你的理解?

77.jpg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教师追问:除此之外,美苏成为对手的原因还有哪些?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也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三)序幕及开始

教师引导并提问:美苏间的敌对,我们通常称为美苏“冷战”,即除了直接交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美苏“冷战”的信号是由谁首先发起的?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材料,回答: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演说,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教师继续提问: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旨在呼吁美国与英国一起抵制苏联的扩张,遏制苏联的发展。为此,杜鲁门做出了怎样的回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交流回答: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教师补充:此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美苏“冷战”从此开始。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请学生担任老师带领学生共同复习本节课所学。

2.作业:美苏冷战的表现有哪些?课下搜集资料,下节课交流分享。

【板书设计】

从盟友到对手

(一)背景

(二)政治力量对比

西欧、日本、美国、苏联

(三)序幕及开始

1铁幕演说

2杜鲁门主义

【答辩题目】

1.请你谈谈冷战的影响?

2.人们都说:“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和一双欣赏的眼。”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汉赋的风采》

一、考题回顾

1.题目:汉赋的风采

2.内容:

赋是从骚体诗演变而来的撒文和暗文并用的文体。赋继承了先秦诸子散文巧文多智的特色。

西汉早期的赋,如贾谊的《吊屈原赋》等,借物抒怀,意境深沉。

汉武帝时代,赋的创作走向全盛,名家名作迭出。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是这一时期赋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赋作篇幅较长,以气

势恢宏、辞藻华美为主要特征,反映了当时文人气度的宏阔广大,时代精神的豪迈勇进,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

西汉后期,最著名的赋作家是杨雄。东汉时期,班固、张衡的作品地位最高。东汉后期,大赋减少,各种短篇的小赋兴起。这些小赋摆脱了大赋文辞铺张的弊病,意境更为清新活泼。

3基本要求:

(1)讲清各个时期的名家代表及主要作品;

(2)适当的创设教学情境,节奏掌控适当;

(3)师生互动中有小组讨论的环节。

答辩题目

1.你知道的汉赋名家及代表作有哪些。

2.请你说说有哪些可以利用的校外历史课程资源。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关于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的故事,并提问学生:说起司马相如就不得不说到他写的赋,汉武帝还因读过他的赋提升其为中郎将,那汉赋到底有什么魅力呢?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汉赋的背景

教师播放纪录片《中国通史》中关于两汉文化的片段,提问学生:什么是赋?汉赋有何特色?

学生观看后结合教材回答:赋是从骚体诗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赋继承了先秦诸子散文巧文多智的特色。

教师补充:汉初,国力较弱,思想上提倡无为而治,文化崇尚简朴,赋体文学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汉武帝时代赋的床桌走向全盛阶段。

(二)汉赋的代表及特点

教师请学生阅读教材并提问:汉赋的代表人物及作品有哪些?

学生回答:西汉早期的赋以贾谊的《吊屈原赋》最为著名,汉武帝时期以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为代表,西汉后期最著名的赋作家为杨雄。东汉时期,班固、张衡的作品地位最高,如班固的《长杨赋》《西都赋》,张衡的《西京赋》《东京赋》都广为流传。

教师出示材料并提问学生:汉赋四大家,一般是指西汉的司马相如、杨雄以及东汉的班固、张衡。那西汉与东汉赋的特点各是怎样的呢?

材料一 刘勰:“然赋也者, 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材料二“假象过大, 则与类相远;逸词过壮,则与事相违:辩言过理,则与义相失;丽靡过美,则与情相悖。——挚虞《文章流别论》

学生回答:西汉早期的作品如贾谊的《吊屈原赋》等,借物抒怀,意境深沉;汉武帝时期的赋以气势恢宏、辞藻华美为主要特征,反映了当时文人气度的宏阔广大,时代精神的豪迈勇进,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东汉后期长篇幅渐少,各种抒情写景的短篇小赋兴起,从而摆脱了长篇赋文辞铺张的弊病,意境更为清新活泼。

(三)汉赋的评价

教师展示关于汉赋评价的相关史料,提出问题:有人说汉赋华而不实,有人说汉赋宏伟壮观,你们是怎样看的呢?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进行五分钟的讨论。

东方某国,据有黄金,其数限....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全为之....宫廷房屋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棍亦用精金....——《马可●波罗游记》

小组代表回答:一方面汉赋辞藻华丽,但也可以反映了时代风貌,有些汉赋经典还隐含着深刻的哲理,比如《子虚赋》《上林赋》对于汉武帝的奢侈进行了批判。但汉赋发展到后期,就一味地追求辞藻的华丽,而忽视了文章的内涵,最终走向衰落。

教师补充:汉赋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风格、意义,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学的魅力。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作业:除了汉赋,我国还有哪些古典文学形式,请大家课下查阅资料?下节课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

汉赋的风采

(一)汉赋的背景

(二)汉赋的代表及特点

贾谊:吊屈原赋(意境)

司马相如:子虚赋等(辞藻华丽)

(三)汉赋的评价

【答辩题目】

1.你知道的汉赋名家及代表作有哪些。

2.请你说说有哪些可以利用的校外历史课程资源。

《东方的诱惑》

一、考题回顾

1题目:东方的诱惑

2内容:

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的需求里日益增加,人们对黄金、白银的渴望也日趋强烈。自《马可.波罗行纪》在西欧流传以后,人们对书中关于中国等东方国家遍地黄金的描述深信不疑,很多人渴望到东方“寻金”。

长期以来, 意大利和阿拉伯商人把东方的商品,如丝绸、茶叶和香料等,辗转运销西欧市场,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令其他西欧国家的商人垂涎不已。15世纪中叶,奥斯曼

土耳其占领了地中海东部的广大地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西欧同东方的贸易更加困难,于是,很多西欧人都渴望开辟一条绕过地中海前往东方的新航路。

那时西欧局势动荡,各国争斗激烈。葡萄牙和西班牙濒临海洋,统治者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希望获得海外财富,以加强在欧洲的地位。同时,教会也鼓励人们去遥远的东方传播天主教。而这一时期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更为远航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3基本要求:

(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2)要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

(3)有必要的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

1请你对比一下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

2说一说教学评价的方式有哪些?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15世纪绘制的世界地图以及16世纪绘制的世界地图,请学生认真观察、对比,思考:两幅地图有何不同之处?

学生观看地图,回答问题:15世界的世界地图比较模糊,没有大洋洲和美洲等地,而16世纪的地图已经能够还原世界的大致轮廓。

教师继续引导: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改变?这种改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过渡:我们都知道欧洲人对东方尤其是中国的商品,如丝绸、茶叶等,一直特别喜爱,因此一直有着传统的东西方商路,他们为什么还要开辟新航路呢?

(一)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1.原有东西方商路受阻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15世纪以前欧亚贸易路线图”,并提问:原有的东西方商路有哪些?15世纪中叶以后,东西方商路出现了什么问题?

教师配图讲解:15世纪以前欧亚贸易主要有三条商路。这三条商路最后都汇聚于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东方的商品到了这里一般由阿拉伯人和意大利人转手,价格一抬再抬成为极度昂贵的奢侈品。15世纪中叶以后,奥斯曼帝国势力强大,控制了亚欧商路的枢纽,西欧同东方贸易更加困难。

教师提问:面对这种情况,西欧人有什么想法?

学生回答:西欧人渴望开辟一条绕过地中海前往东方的新航路。

2.“寻金热”的出现

教师带领学生看教材中插图“西欧商人清点钱币图”,并提问:图画中的主人公在做什么?女主人的目光在看哪里?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男主人公在数金币和银币,身边的女主人在看着他数钱。这幅画实际上反映了当时欧洲人普遍的一种心态即对金钱的崇拜。

教师继续追问:人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崇拜黄金的心态呢?

学生结合课下搜集的资料回答:这是因为随着15世纪欧洲各国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人们对黄金、白银的渴望也日趋强烈。在当时的社会,黄金和白银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教师利用幻灯片出示材料,提问:欧洲人会向哪里寻求黄金呢?材料如下:

东方某国,据有黄金,其数无限....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宫廷房屋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栊亦用精金.....一《马可●波罗游记》

学生回答:《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广泛流传,欧洲人认定只有到中国等东方国家才可以得到他们梦寐以求的黄金,“寻金热”就此形成。

(二)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过渡:除了有形的黄金的魔力外,开辟新航路还有无形的精神动力。

教师安排学生结合课本,自行思考:开辟新航路的精神动力有哪些?

学生回答:西欧人传播天主教的热情;此时欧洲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提倡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鼓励人们勇于开拓进取去挑战。

过渡:开辟新航路的动机看来已经足够强烈了。想要完成这次开拓,必要的客观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安排学生以历史讨论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大家想象一下,假如自己要组织一次远洋航行,都需要准备些什么?

小组代表回答:需要一些客观条件,比如海船、物资和资金、指南针、轻便快速的大船、绘制地图。

教师补充:当时的航海家还获得了西班牙、葡萄牙统治者的支持。西班牙和葡萄牙濒临海洋,统治者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希望获得海外财富,以增强在欧洲的地位。这是新航路得以开辟的主观条件。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作业:请学生们课下查找资料,了解我们今天吃的红薯、玉米、番茄以及喝的咖啡,是否原产自中国?如果不是,这些分别是从哪里传入我国的?下节课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东方的诱惑

(一)原因

1.旧商路受阻

2.“寻金热”

(二)条件

客观条件主观条件

【答辩题目】

1.请你对比一下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

2.说一说教学评价的方式有哪些?

教师资格证报名入口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中国教育在线教师资格证频道为广大考生提供2019下半年小学数学教师资格面试试题(1月4日第1批)等信息。
我的题库在线题库
近期直播
联系方式

预报名

咨询

课程

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