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试讲真题解析:《水调歌头》
报名入口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2020-12-10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9日吉林省长春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水调歌头》
2.内容: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基本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意;
(2)学习文章中作者运用想像的写作手法;
(3)合理的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1.请你谈谈你为什么设计这样的导入?
2.请你谈谈这篇词中虚实结合的方式对整体表达有何优点?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明月几时有》音乐,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这首歌的歌词。
2.引导学生回顾词的先关知识:词是一种怎样的文体?词的构成部分有哪些?(词牌、标题、正文、序、后记等)本词中的各部分是什么?
(二)整体感知
1.正确认读并解释字词:阙、琼、胜、绮。
2.请学生小声读或默读,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解释全词大意。
3.请学生跟着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深入研读
1.学生齐读,边读边思考:这首词写于中秋,那么有哪个意象贯穿于全词中?(月)
2.学生自由朗读,自主思考并分小组讨论:本文是作者与月的对话,那么这首词中展现了几种与月的交流方式呢?结合文本找一找。
明确:问月—望月—责月—叹月
3.继续保持小组讨论:本词中的写景和抒情与其它大部分的写景抒情词有什么区别?想想这种表达方式有何好处?
明确:本词上阙的写景都是基于作者的想象,是虚写,这与大部分词借景抒情的手法有很大不同。这样写的好处在于:画面感强,相当于作者用自己的想象给读者创设出情境,读者很容易产生代入感,能够更加深切地体会情感;通过联想虚设意象,作者写作中也有了更大的空间。
(四)拓展延伸
教师补充本词的创作背景: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请学生小组讨论:本词被认为是一首怀人佳作,结合以上背景,谈谈你们有没有别的情感解读?
(五)小结与作业
小结:总结这首词的层次思路与写法:
作业:写一段文字,描写月亮。注意月的特点,200字以上。
【板书设计】



- 10-202021上半年小学社会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汇总
- 10-202021上半年小学社会教师资格证真题(六)
- 10-202021上半年小学社会教师资格证真题(五)
- 10-202021上半年小学社会教师资格证真题(四)
- 10-202021上半年小学社会教师资格证真题(三)
- 10-202021上半年小学社会教师资格证真题(二)
- 10-202021上半年小学社会教师资格证真题(一)
- 10-202021上半年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资格证真题
- 10-202021上半年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汇...
- 10-202021上半年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资格证真题(四)
- 10-202021上半年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资格证真题(三)
- 10-202021上半年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资格证真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