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高中)》模拟试卷一(5)

报名入口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2020-08-25

简答题

《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高中)》模拟试卷一(5)

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有疑问、当地政策不了解,点击立即报考咨询》》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6分,共48分)

29.(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夫所谓……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8分)

30.(16分)以下是某教师在讲授《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时发生的意外事件。

教师正在绘声绘色地讲着课。突然,一位学生站起来,手里举着一本书说:“老师,刘欣在看小说。”“把书还给我!”刘欣满脸涨得通红,企图把书抢回来。“就不给!”教师严肃地走下讲台拿过书。他发现书名是《明朝那些事儿》,不禁有点惊讶。没想到学生中有人会对历史感兴趣,居然还是一位女生!教师知道她很好强,简单的惩罚必然适得其反,何况这是一个值得教师心中“暗喜”的违纪行为?

请回答:

(1)意外发生前,教师采用的是哪种学习策略?意外发生后,教师为何“暗喜”?(6分)

(2)你如果遇到相同的意外事件,会作何处理?请说明这样处理的用意。(10分)

31.(16分)下面是某教师在讲授新航路开辟影响时的教学过程。

师:请同学们再来想一想,新航路开辟的完成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生阅读资料并思考问题)

(l)1520年,一位萨克森商人在里斯本买到了许多玉米回去赚了大钱,他讲“要感谢上帝……”,另一位商人说他还要感谢( )。

A.西欧一些特色农业区的资本家种出了玉米

B.葡萄牙商人从摩洛哥运回了玉米

C.阿拉伯人从非洲运来了玉米

D.葡萄牙人从美洲运来了玉米

(2)在当时,非洲的咖啡为什么会出现在美洲人的餐桌上?

(3)美洲的土著居民是什么人?黑人是不是自古就生活在美洲陆上?

请同学们想一想,以上三则资料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师:玉米的原产地在哪里?是通过什么渠道来到欧洲的?非洲的咖啡是通过什么渠道到达美洲的?生长在非洲的黑人为什么去了美洲?

请大家阅读课本第58-59页,总结归纳新航路开辟产生的影响。

(1)对西欧:引发了商业革命,促成了西欧在商业经营方式上的重大转变。

(2)对美洲: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但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作出了重要贡献。

(3)对非洲:非洲成为欧洲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罪恶的黑奴贸易开始。

(4)对亚洲(最初):欧洲殖民者最初在亚洲侵占一些大陆沿岸据点、和岛屿,白银的大量流入也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5)对全球: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的状态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结束语)勇敢探索的航海家们开辟了新航路,为世界大部分地区之间的联系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要学习他们不畏艰险、积极进取的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问题:(1)你觉得该老师的做法有什么优点和问题?(9分)

(2)请你给出改进建议。(7分)

点击查看答案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6分,共48分) 29.【参考答案】 (1)举措:确立王朝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构建尊孔崇儒的文化认同;建立各族一家的民族认同。(4分) 背景:巩固统治、加强集权的需要;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的发展;受儒家正统思想文化的影响。(4分) (2)特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反专制、求民主成为核心价值追求;通过政治革命打破王朝政治、建设现代民族国家。(4分) 意义: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进程;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4分) 30.【参考答案】 (1)接受性学习策略。(2分) 原因:该老师本来以为学生看的是一些其他小说,没想到学生对历史感兴趣,看的是历史相关的小说;所看的书《明朝那些事儿》与后续“明清君主专制主义”的课刚好衔接。(每点2分,共4分) (2)处理:首先,对该女生上课不认真听课偷偷看书的行为提出批评,并引导其他学生不能有类似的行为,其次,以商量口吻请这位女生担任下一课相关内容的主讲。(每点2分,共4分) 用意:学生资源也是重要的人力资源,我这样处理是想充分开发利用学生资源,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认知基础,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同时这样设计能够充分挖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个性,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有效学习。(每点3分,共6分) 31.【参考答案】 (1)优点:在该案例中,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教师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先请学生做材料选择题,然后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一步步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较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3分) 问题:①教学最后环节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归纳总结的答案只是对教材的梳理,不仅受教材的局限较大,学生也难以理解。(3分)②教师最后总结的部分注重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但是更倾向于说教,引导性不强,且有些空洞,离学生比较遥远。(3分) (2)建议 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思考“玉米的原产地在哪里?”“是通过什么渠道来到欧洲的?”“非洲的咖啡是通过什么渠道到达美洲的?”“生长在非洲的黑人为什么去了美洲?”等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你认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什么?”让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地交流和讨论,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求统一,教材上的资料可以作为补充。(4分) ②最后的总结部分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航海的日记或者视频,让学生切身体会一下开辟新航路时环境的艰苦,之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得出学习他们不畏艰险、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尽量与他们自身生活和学习相关,不要刻意上升到民族复兴的层面。(3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中国教育在线教师资格证频道为广大考生提供《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初中)》模拟试题总汇等相关资讯。
中国教育在线教师资格证频道为广大考生提供 《政治学科知识与能力(初中)》模拟试题总汇等相关资讯。
中国教育在线教师资格证频道为广大考生提供《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初中)》模拟试题总汇等相关资讯。
中国教育在线教师资格证频道为广大考生提供 《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初中)》模拟试题总汇等相关资讯。
中国教育在线教师资格证频道为广大考生提供《数学学科知识与能力(初中)》模拟试题总汇等相关资讯。
我的题库在线题库
近期直播
联系方式

预报名

咨询

课程

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