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执业医师《医学心理学》复习要点(11)
报名入口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2020-10-15
口腔执业医师《医学心理学》复习要点(11)
第九章 病人心理与医患关系
第一节 病人心理
一、病人概念与病人角色
1患有各种躯体疾病、心身疾病或心理障碍、神经精神性疾病的人,不论其求医与否,均统称为病人。
2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又称病人身份,是指那些患有疾病并有求医行为的社会人群。
3帕森斯(Parsons)的病人角色要素:
病人可以从常态的社会角色中解脱出来,减轻或免除其原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病人对其陷入疾病状态是没有责任的;
病人负有恢复健康的责任:应该努力使自己痊愈,接受治疗、努力康复;
病人负有寻求医疗协助的责任:应求得有效的帮助并在治疗中与医务人员积极配合。
√4病人角色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享受医疗服务;被尊重,被了解;知情同意权;保守个人秘密;监督个人医疗权利的实现;
免除原有的社会责任
义务:及时就医,早日康复;寻求有效帮助,遵守医嘱;遵守医院制度,支付医疗费用;
和医护人员合作
5病人角色内涵:有生理或心理的异常或出现有医学意义的阳性体征;
应得到社会的承认,主要是医生以有关医学标准确认其疾病状态;
处于病人角色的个体有其特殊的权利和行为模式。
√6病人角色的转换与适应1角色行为冲突
2角色行为缺如
3角色行为减退
4角色行为强化
5~异常
二、病人的求医行为
2、分类:可分为主动求医行为、被动求医和强制性求医行为三类。
3、求医行为的原因:与人的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因素有关。
4、影响求医行为的因素:
对疾病的主观感受、认识水平;年龄;心理、社会因素影响:个性、知识水平、经济条件、文化、环境因素等。
√三、病人的心理需要
1、需要恢复生理、心理的正常
2、需要安全感
3、需要被接纳和被关心
4、需要尊重和受到平等的对待
5、需要保持社会联系和交往
四、病人心理社会问题与特点
√病人的心理特点:1知(认知活动)
2情(情绪特征)
3意(意志行为)
4个性(人格)改变
1、认知活动特点
(1)感知觉对自身躯体状况的感觉异常:对周围环境中的刺激的感受性产生变化
时间知觉的变化:如度日如年感;出现幻觉和错觉:如截肢后的“幻肢痛”
(2)记忆器质性脑病致记忆力减退;一些躯体疾病可伴明显的记忆障碍,
如慢性肾衰、肺结核、糖尿病;受到疾病应激的影响,不同程度的存在记忆力的异常。
2情绪特征1焦虑与抑郁反应
2恐惧反应
3愤怒反应
3、意志行为特点:1被动依赖、行为退化
2敏感多疑
3情绪多变,自制力下降
4自我为中心
4、个性改变:受疾病影响重大,导致病人个性改变。多见于慢性迁延性疾病、器官摘除、截瘫、毁容等。
第二节 医患关系
(一)医患关系的概念及特征
1、概念:是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交往过程。单向性
2、特征:
1明确的目的性:以医疗活动为中心,以维护病人健康为目的,是一种帮助性的人际关系,
是以患者为中心的人际关系
2医患双方地位的平等性
3医生是医患关系的主要影响者
4医患关系的时限性
一、人际关系的理论
(一)社会认知 1、定义:个体对客观事物作出理性分析的过程
2、特点:一致性、选择性、文饰性
3、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客观:认知对象、认知情境;
主观:认知者自身特点,如性格、个人需要等。
(二)人际吸引1、概念:是指在社会交往中个体或群体之间相互接纳和喜欢的现象。
2、人际吸引的规律:1相近吸引:如“日久生情”,“远亲不如近邻”
2相似吸引:如“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3互补吸引:双方的需要及期望互补
4个人特质:容貌与仪表吸引、能力吸引、人格品质吸引
3、人际吸引对于医患关系的影响:
吸引力强:能促使医疗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协调、融洽,从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果。吸引力弱:会造成医疗活动中人际关系的不协调、不融洽,产生各种矛盾冲突,
从而降低医疗服务效果,甚至使医疗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二、医患关系及其模式
良好医患关系的作用及意义
1是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
2是医疗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
3可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健康恢复
√医患关系的三个基本模式 1主动-被动型(昏迷)
2指导-合作型(急性疾病)
3共同参与型(慢性疾病)
临床医学中的人际交往1注意交谈沟通的技巧
2医生的语言对病人心理的影响
3注意倾听的艺术
患者对医务人员过高的期望值